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覃秘)“创新永不过剩!创新背后的逻辑,是增量通道、是新产品、是市场需求,是引领全球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仅要创新,还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创新,联合创新实验室的目标是要做成全球动力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的世界创新中心。”8月15日,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许开华教授在武汉市动力电池低碳循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揭牌暨战略合作签约活动上表示。
“动力电池低碳循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的揭牌,是武汉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一步。”武汉市委常委、长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俊勇表示,该实验室作为武汉市第二批重点布局的产业创新联合体之一,也是武汉市今年首个揭牌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充分说明省市对长江新区、对低碳循环产业寄予厚望和重托。实验室将聚焦动力电池低碳循环领域的底层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整合“产学研用金”各方力量,致力于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世界性难题,为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贡献“武汉智慧和“新区力量”,并有力带动长江新区“132”现代产业体系中低碳产业的集聚发展。
动力电池低碳循环利用是我国甚至全球亟需解决的重大资源与环境战略课题。一方面,电池中镍、钴、锂是新能源领域“卡脖子”的关键金属;另一方面,电池中的磷、铁、碳低价元素及重金属带来环境安全风险。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
“破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难点,打通废料—高端材料循环,形成动力电池低碳循环利用的‘武汉方案’。”许开华说。他回忆,17年前(2008年),格林美在武汉启动了电池回收业务,10年前(2015年),他在武汉参加镍钴国际论坛时,提出了构建新能源全球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理念,后来在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格林美在武汉汇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建成了动力电池无损拆解中心、动力电池回收算法中心,已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引领者和产业引领者。
未来几年,动力电池退役数量将迎来大幅增长,被认为是最具确定性的产业风口之一。有机构预测,至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350万吨,2024年为30万吨。
“十多年前,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投电池?我回答说,我就是做回收的,格林美的使命就是做循环,我们不能把使命忘掉。现在,产业发展的大机遇来了!”许开华说。
面对巨大的产业机遇,格林美选择了产业链伙伴们联合创新,共同提升技术实力。联合实验室已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孙学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云辉,武汉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一敏,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怡刚,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教授、天问人形机器人总负责人李淼,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全国绿色制造标准委员会委员陈铭等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并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面临的痛点难点制定了针对性的发展目标:攻克10项以上重大技术,培养超过100名创新人才,形成10万吨以上的循环再生材料产能,助力(年)降碳100万吨以上,最终成为国际一流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创新引擎。
武汉市动力电池低碳循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由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牵头,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格林美、武汉长江新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中创新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湖北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武汉英泰斯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格林美(武汉)城市矿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两新回收数字化(湖北)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