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师:美联储降息行情已透支 股债多头不宜恋栈

  美联储决议周终于来临,金融市场上各路参与者自然不会对此视而不见。是短线交易员在博弈,还是长期资金提前布局或许还有待争论,但有一点很清楚:近期美国股债市场齐涨已经提前透支不少货币政策方面的“好消息”。市场普遍认为这将是一场“奢侈性降息”,下调利率不是因为有迫在眉睫的金融或经济危机,而是出于防患未然的考虑,提前对未来可能的疲软做出回应。

  乍听之下,这是利好资产价格上涨的理想组合,但历史经验却提醒我们,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过去30年的数据显示,此类降息情境下美联储的货币宽松并不一定能持续推升市场。

  过去几年,市场观察者习惯将美联储的政策周期分为“自愿”与“非自愿”两种。比如,2016至2018年的加息周期,以及2019年的降息,就属于前者,是在稳定环境下对政策进行微调。而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紧急降息,或之后为了应对通胀而被迫进行的升息则是典型的“非自愿”政策周期。

  站在当前时点,若本周美联储真的启动降息周期,显然更接近于“自愿性”调整。像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这样的官员已经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希望将利率水平“校准”回接近中性利率的水平。虽然近期就业市场出现的“冻结”迹象让这种再调整更显紧迫,但就目前来看,其仍可以被视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保险措施”。

  这种情况通常对金融资产较为有利,而市场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过去一个月,标普500指数上涨了约2.1%,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25个基点。接下来关键的问题是:本周的降息及其前瞻指引(考虑到美联储领导层即将更替,指引可能比往常更缺乏说服力)是否足以支撑市场延续涨势。

  高盛美国金融状况指数在上周三收于2022年4月以来最宽松水平,意味着金融市场已提前消化了相当程度的政策宽松。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也就不再需要实际执行大幅降息。换言之,市场可能过度高估货币宽松将带来的积极影响。

  历史记录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公开声明时代”(1994年至今)里,美联储降息后,金融市场的表现如何?我们是否能够从降息前的市场走势中,辨别出降息后的价格行为有何不同?毕竟,我认为没有人会认为本周的降息情境(请原谅我把它视为已成定局)与2020年3月或2008年10月的情境有任何可比之处。

  我回顾了过去30年间所有37次降息,并统计了随后的1天、1周和1个月内市场走势。同时,我还将数据按组分类,依据是在降息前的一个月(包括降息宣布当天)期间,股市或债市是否已经出现上涨。

  统计结果并未预示本周降息后资产价格会明显进一步走高。相反债券价格在政策落地后往往会出现回调(这正是去年发生的情况)。股市方面,在降息前股债齐涨背景下,降息后的一个月平均变动幅度仅略高于零,但从所有分组来看,在降息后的一周,股市平均是下跌的。

  我对美元也做了类似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政策宽松前是走强还是走弱,美元降息后往往会上涨。当前的市场环境与过去三十年相比具有一些独特性,包括美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关系、美联储在国内的政治位置等。但考虑到目前空头仓位可能仍占主导,任何形式的风险厌恶事件都可能触发空头回补。

  “买预期,卖事实”是金融市场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之一,它能久经不衰是因为其背后确实存在事实依据。过去30年间,市场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前普遍有“前会效应”(pre-FOMC drift),即股票和债券价格提前上涨。然而,等降息真正落地之后,市场走势往往趋于平淡,甚至回落。

  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战术型多头投资者而言,或许应该避免过度恋战。

  注:Cameron Crise是一位宏观策略师。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