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净利下跌55%,青岛三柏硕怎么了?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8月20日晚间,青岛三柏硕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柏硕”)发布半年报。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同比下降8.09%至2.4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55.28%至826.74万元。这家以蹦床、健身器材为核心产品的出口型制造企业,正经历自2022年业绩“断崖式下滑”后的持续调整期。

面对海外市场萎缩、管理层动荡与自有品牌市场认知度较低等多重压力,三柏硕启动“海外供应链转移+国内市场拓展”的双轨转型战略。这场被业内视为“二次创业”的变革,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突围,更折射出中国代工企业在全球化退潮与国内消费升级浪潮中的共性生存命题。

青岛上市企业观察第611期

业绩承压:三重困境交织的“成长天花板”

作为典型的ODM/OEM企业,三柏硕长期依赖欧美市场,2025年上半年欧洲、北美营收占比分别达51.66%、32.13%。然而,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直接冲击其基本盘:美国对华运动器材关税政策调整导致客户采购成本上升,进而造成部分订单流失转向东南亚代工厂;欧盟碳关税(CBAM)试点实施后,公司出口产品面临额外环保成本;自有品牌市场认知度较低,营收占比不足20%。叠加国内跨境电商兴起对传统外贸渠道的挤压,美国子公司思凯沃克上半年净亏损达929.04万元,成为业绩下滑的直接诱因。

同时,管理层动荡加剧了治理隐忧。2025年8月20日,董秘方瑞征因个人原因辞职,其任职的两年半恰是公司业绩剧烈波动期:2023年营收跌至3.32亿元(7年低点)、首次亏损0.43亿元,2024年勉强扭亏但盈利规模仅0.22亿元。董秘职位空缺后由董事长朱希龙代行职责,短期内或影响信息披露连续性。管理层稳定性不足与战略连贯性缺失,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其转型执行力的担忧。

此外,业务结构单一也决定了其发展必然存在局限性。公司核心产品蹦床与健身器材合计营收占比超70%,客户集中于迪卡侬、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2020—2021年,疫情催生的“居家运动红利”曾推动营收从5.74亿元跃升至12.07亿元,但红利退潮后,产品结构单一性问题凸显:2022年营收同比下滑53.01%,2023年持续探底,2024年虽回升至5.52亿元,但仍未恢复至2021年水平。

战略破局:双轨转型的“攻守之道”

面对内外压力,三柏硕自2024年起启动系统性转型,试图构建“海外避险+国内挖潜”的新增长曲线。

为缓解关税与贸易壁垒压力,公司重构海外供应链,在越南设立健康科技公司并投建生产基地,定位为东南亚供应链枢纽。该工厂重点生产健身器材核心部件,计划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欧美市场准入成本。据行业测算,东南亚基地可使产品出口欧美关税成本降低15%~20%。但投产进度与产能爬坡效率成为关键变量——若2026年前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恐难对冲欧美订单下滑风险。

在国内市场,三柏硕采取差异化切入策略:蹦床产品从专业运动器材向家庭休闲场景延伸,推出儿童安全蹦床、庭院健身套装;瞄准银发经济与康养需求,研发适老化健身器材,如智能助行器、康复训练器械;探索AI与运动器材的融合,例如通过传感器与APP连接实现运动数据追踪,提升产品附加值。

2024年,三柏硕聘用前英派斯总经理文珂担任总经理,被视为加速国内品牌化的重要信号。

转型挑战:破局路上的“三重不确定性”

尽管战略方向清晰,但三柏硕的转型仍面临现实考验。

越南工厂建设周期、当地供应链配套能力及劳动力培训进度,将直接影响海外业务调整节奏。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是否延续、欧盟碳关税正式实施后的成本传导、东南亚国家产业政策变动等外部因素,均可能打乱公司转型节奏。

而国内市场拓展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品牌认知度不足,代工基因导致消费者对其终端产品信任度有限;二是康养赛道竞争激烈,目前已有英派斯、舒华体育等企业布局,三柏硕需在产品差异化与渠道建设上快速突破。

与此同时,长期ODM/OEM模式形成的成本导向思维,与国内市场所需的品牌营销能力存在天然矛盾。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品牌投入,是对管理层战略定力的直接考验。

三柏硕的转型之路,是中国代工企业在全球化重构背景下的缩影:既要打破路径依赖,又要应对现实挑战;既要承受短期阵痛,又要着眼长期价值。其最终能否实现从“制造工厂”到“品牌企业”的跨越,不仅取决于战略执行细节,更需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战略定力。

这场“二次创业”的成败,或将很快揭晓答案。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