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资管网
当证监会降费改革的“第三刀”直指基金销售环节时,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正躬身践行“投资者利益优先”的监管号角。监管层在9月5日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7月启动的公募降费改革,已先后砍向管理费、托管费和交易佣金,如今收官在即。然而,在这场普惠金融的浪潮中,招商银行却以“零售之王”之名,挥起一柄反刃刀——不仅将多款基金申购费率保持至行业巅峰的1.5%,更通过排他性协议锁死基民选择权。这种逆行,非但不是市场内卷的良方,反是渠道霸权的赤裸展露。
01 招商银行基金申购费率高企
招商银行基金申购费率高企,已非个别案例,而是系统性操作。打开招商银行APP中,一批权益类基金产品赫然标注1.5%的申购费率。这一费率远超行业基准,尤其当第三方平台如天天基金提供一折优惠时,招行的定价显得荒诞而贪婪。
例如,同一只权益类基金在天天基金平台仅需0.15%,费率差距高达十倍。这意味着,基民若通过招行申购10万元该基金,须额外支付1350元费用——这笔“隐形成本”直接吞噬投资者收益,违背了监管反复强调的“降低投资者成本”核心原则。更讽刺的是,在招行APP界面中,费率数字被醒目展示,却未提供任何额外服务说明,仿佛高收费是理所应当。
02 精心构筑的排他性壁垒
费率抬升的背后,是招商银行精心构筑的排他性壁垒。华泰紫金价值甄选混合A(019800)在蚂蚁财富平台明确标注“应管理人要求,为了保证基金平稳运作,维护持有人利益,该基金暂停申购”。但转身在招行通道,该基金却畅通无阻,以1.5%的费率销售。
这种“独家锁定”非孤立事件,而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基金公司为跻身招行重点代销名单,被迫签署“排他合作条件”:承诺仅在招行销售特定份额,且不得在其他平台提供折扣。否则,基金公司将失去招行的渠道支持,包括流量入口和营销资源。这种条款无异于金融市场的“二选一”,以渠道优势绑架产品流动性,将基民困在高价孤岛中。蚂蚁财富的暂停申购公告,本意是保护持有人,却在招行的排他协议下沦为空洞口号,暴露了代销生态的扭曲。
03 第三方平台冲击下的财富焦虑
招商银行的逆行,根植于其日益严峻的财富焦虑。2024年,招行代理基金业务收入暴跌,成为财富管理板块中降幅最大的业务。更致命的是,其权益类基金保有量被蚂蚁财富全面碾压。这种份额流失,源于第三方平台的崛起:天天基金、蚂蚁财富等以低费率、高透明度和便捷体验,吸引年轻基民。
数据显示,超70%的“90后”投资者习惯通过APP比价申购,享受0.15%的折扣费率。招行却反其道而行,借A股回暖之势,用独家资源和高费率“补血”,将基民视为流量韭菜。这种策略短期或能提振收入,却以牺牲客户信任为代价——当招行口号“以客户为中心”沦为渠道垄断的遮羞布时,其品牌溢价正加速蒸发。
04监管意志与招行行为的背离
监管意志与招商银行行为的背离,更令人忧心。证监会的降费改革,是系统性工程:2023年“第一刀”砍向基金管理费率,“第二刀”瞄准交易佣金,如今“第三刀”直指销售环节,旨在终结行业“收费高、服务低”的痼疾。
历史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费率每降低0.1%,基民年化收益可提升0.5%以上。但招行抬费率和排他操作,实质消解了这一政策善意。年轻投资者本可在第三方平台自由比价,享受金融民主化红利,却被招行逼回高价通道——这不是服务升级,而是选择权的硬剥夺。
05健康的竞争应打破渠道霸权
基金代销市场竞争激烈,或许也需要反内卷,但绝非以内卷之名行割“韭菜”之实。真正健康的竞争,应打破渠道霸权,回归费率透明和投资者主权。
第三方平台的低费率模式证明,规模效应下成本可控,让利基民可双赢——蚂蚁基金保有量反超招行,便是市场选择的明证。若放任招行式“伪反内卷”,费率改革将沦为表面文章:基金公司为渠道妥协,基民为高收费埋单,监管努力付诸东流。
长远看,行业需强化《反垄断法》在金融领域的适用,推动销售渠道开放化,例如要求代销机构公开费率构成,禁止排他条款。同时,基民应主动“用脚投票”,转向透明平台,正如某财经观察员所言:“当资本傲慢时,市场自会裁决。”
招行的案例警示,金融普惠不能仅靠监管单边推进,更需市场主体自律。监管部门既然要下决心降低基金销售费用、保护基民权益,那么对于招商银行这般背离初心的逆行,不应置之不理,不应无能为力,更不应无所作为。
至于招商银行,“如果继续维持高费率的做法,零售之王”的光环终将褪色,只留下留基民们的一声声叹息。